8月5日,蘇州低空經濟創新發展研討活動在蘇州工業園區新盛里·低空經濟產業園舉行。本次活動由新華日報社蘇州分社主辦、貝殼找房(蘇州)科技有限公司協辦,匯聚了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時代飛鵬和通信運營商、金融機構等的百余名嘉賓,呈現了一場融合應用、通信、安全、監管于一體的高水平行業交流盛會,推動蘇州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專家把脈錨定發展方向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正迎來產業密集創新與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成為各地爭相布局的新賽道。蘇州憑借在該領域的深厚積淀與獨特優勢,率先吹響沖鋒號,堅持“規則先行、場景牽引、市場導向、技術保障、安全第一”發展方針,錨定“打造全國低空經濟示范區”目標,著力推動自主創新、高端制造、能級提升,形成了產業端、應用端、服務端齊頭并進的良好生態。
蘇州工業園區作為創新發展的“先行區”,立足區域定位和產業優勢,加快布局低空經濟新賽道,力爭打造“全國低空經濟示范區先導區”。目前,該區已集聚低空經濟企業134家,其中60家入選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優選企業培育庫,10家進入中國商飛供應商名冊。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低空經濟發展方興未艾,誠摯邀請社會各界與蘇州工業園區一道搶抓低空經濟發展機遇,并肩深耕這片“發展藍海”,助力園區在低空經濟領域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
低空經濟要看得見、飛得起,更要落得下、管得住。活動現場,主辦方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空地一體新航行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學軍,帶來《低空智能網聯體系及風險管理能力建設》主題演講。他系統梳理了低空智能網聯體系總體建設思路,深入剖析了風險管理中的合規邊界、技術防控等核心問題,為業界擁抱“低空新賽道”指明了方向。
“構建低空智能網聯體系,應遵循科學實踐路徑。”張學軍表示,發展低空經濟是國家的戰略部署,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運行場景、運行模式、可接受安全水平、所需能力、技術實現、場景驗證等多個維度。報告中,張學軍詳細解讀了低空智能網聯體系總體建設思路。他說,要以“云、網、端”三個核心層次作為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據,以應用場景為牽引,確定運行模式、安全目標,再進行技術選取和系統驗證,構建循環迭代發展的低空智能網聯體系架構。
“無安全,不低空。”在張學軍看來,無人機應用場景眾多,初始運行風險差異大,要構建基于風險的分級建設思路,制定近期、中期、遠期風險管理能力建設規劃,為不同無人機類型常態化應用場景設計分級建設方案。在方式方法上穩步推進,注重低空智能網聯體系的開放性、可迭代性、兼容性,深度完善低空智能網聯體系建設。
項目路演展示應用場景
助力低空經濟騰飛,離不開眾多創新載體和創新主體的共同實踐與探索。在項目路演環節,蘇州工業園區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貝殼找房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度風科技有限公司、蘇州藝涂登高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路演企業,圍繞載體孵化、技術賦能、場景落地展開分享,生動展現了低空經濟的蓬勃脈動。
其中,新盛里·低空經濟產業園作為蘇州工業園區首個低空經濟產業園,聚焦低空制造、服務、場景、保障4個方面,結合園區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方向,積極引進低空經濟領域核心產業項目。該產業園重點打造“1+4”產業體系,在基金引導、平臺引領、人才引育、場景牽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保障,促進低空經濟在園區扎根生長,全力推動“空中園區”加速起飛。
貝殼找房則將低空經濟與房產服務相融合,為行業裝上“數字之眼”。在路演中,貝殼小區MR產品正式發布。這一產品是貝殼探索低空經濟在民用消費領域創新應用的重要成果,通過融合無人機航拍、三維建模與全景漫游技術,重構傳統看房模式,系統性解決用戶決策效率低、信息不對稱、時空限制強等痛點。“在選房階段使用貝殼小區MR產品,單小區的決策周期可從1小時縮短至10分鐘,不僅節省成本,更能帶來身臨其境的看房體驗,避免被‘照騙’房源誤導。”貝殼找房東部區域平臺運營總經理高久融介紹。
觀光游覽、通勤出行、物流配送、光伏巡檢、醫療救援、農林植保……當天,《蘇州工業園區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研究》同步發布。蘇州工業園區經發委產業一處王新宇介紹,低空經濟目前已在園區生產作業、公眾服務、航空消費等多個領域開通23個應用場景。同時,結合政務服務、產業布局和市場需求,明確了未來分級分階段的場景培育方向,包括推動城市治理從“地面為主”向“空天地一體”升級、實現“倉到倉”貨物短途速通、打造長三角“跨域聯動線”等,為低空經濟持續發展勾勒出清晰路徑。
圓桌對話共謀發展路徑
在圓桌對話環節,學界與業界代表同臺共議,為蘇州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馬濤表示,蘇州憑借經濟領先、制造業底盤、多元場景資源以及創新生態等優勢,已躋身低空經濟“第一梯隊”。不過,他也坦言,蘇州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空域碎片化管理矛盾突出、基礎設施與城市空間存在沖突、安全管控挑戰較大等制約因素。要破解這些瓶頸,需推進系統性的頂層規劃,從空域管理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安全管控、應用成本優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協同發力,將制造業長板轉化為低空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全鏈條低空產業布局,為全國低空經濟發展提供“蘇州樣本”。
低空經濟“起飛”,人才是核心支撐。東南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陳揚介紹,學院持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通過“項目制”培養模式、校企雙導師團隊、學科交叉培養、特色課程體系構建等舉措,為低空經濟領域輸送專業人才。在對接蘇州低空經濟產業、精準輸送人才方面,可推進“蘇州卓工專項”,開展定制化人才培養;搭建實訓平臺,讓學生參與真實實操,助力其畢業后快速適應企業崗位;深化校企合作,通過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和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機制,實現深度合作與精準培養。
結合自身經歷,上海高而遠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鸞從運營實踐角度提出,蘇州擁有豐富的景觀資源,可借助低空經濟的獨特視角,打造古鎮俯瞰線路、生態空中走廊等特色低空航線,讓人們深度領略城市肌理,彰顯蘇州獨特魅力。?
在云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市場生態合作專家周全看來,依托全自主無人機巡檢系統等實現降本增效,是推動低空經濟從試點探索邁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所在。他以輸電線路巡檢為例,像跨長江的385米高的全球第一高輸電塔,過去巡檢工人往往需要跋山涉水,需要動用多人多車,耗時一個月才能完成巡檢;如今借助無人機,半個多小時就能完成。
“未來3—5年,蘇州低空經濟發展有3個重點方向更值得期待。”高久融認為,在智慧物流領域,蘇州可依托雄厚的制造業優勢,推動無人機在醫療急救、社區配送等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在城市交通范疇,蘇州坐擁豐富的水鄉景觀,具備發展低空觀光業務的天然優勢;在城市治理方面,無人機巡查已展現出巨大潛力。“貝殼始終致力于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居住服務體驗,愿意開放技術能力,與各方共同推進這些創新應用落地。”
當前,蘇州正全力搶抓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機遇。到2026年,蘇州目標聚集產業鏈相關企業1000家,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建成1—2個通用機場,開通100條以上無人機航線。
作者 宋迎春 高祥蘭 張紅軍 陳誠
《新華日報》2025年08月08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