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蘇州,滿目皆畫。登臨東方之門極目遠眺,蘇州工業園區摩天大樓林立,現代時尚;姑蘇古城青磚黛瓦,河街并行,一幅“人在城中,城在園中”的美好圖景。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蘇州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蘇州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建設治理,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不斷壯大城市發展動能,精心織好“雙面繡”,奮力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錨定藍圖,高標準謀劃城市發展
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展示館里,有兩張被津津樂道的圖片:一張是30年前的手繪規劃,另一張是30年后的現場實景,驚人相似的兩張圖片,見證著時間的力量,更印照出蘇州在城市建設中“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與毅力。
如果從“天空視角”看,會發現蘇州的城市格局如同一架“風車”——獨墅湖、陽澄湖、虎丘山、上方山等環繞四周,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相城區、吳中區像四片“風葉”,而姑蘇古城宛若一顆明珠,浸潤在溫山軟水的懷抱里。這種“四角山水”的空間格局至今未變。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之后,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蘇州市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并積極推動落實,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城市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蘇州建立全域覆蓋、分級管理、分類指導的“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全面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將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精準落到8657平方公里底圖上。在發展方面,蘇州延續“跳出古城、發展新區”的經驗,高水平規劃建設高鐵新城、太湖科學城、太湖新城等,同時將城市發展與自然山水有機融合,延續“四角山水”的獨特格局,打造真山真水園中城。
“蘇州好,城里半園亭。幾片太湖堆崪葎,一篙新漲接沙汀,山水自清靈。”清人沈朝初的詩詞道出蘇州之美。蘇州充分發揮襟江帶湖、山水環繞、園林遍布的資源稟賦,于2022年出臺《蘇州市“公園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加快建設具有蘇州特色、城鄉綠化一體化的“公園城市”。
今年1月,《蘇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國務院批復。這是蘇州歷史上第一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明確了蘇州是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9條軌道交通線路四通八達,軌道交通11號線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實現無感換乘;滬蘇通鐵路、滬寧沿江高鐵、滬蘇湖高鐵等鐵路縱橫交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有力推進……一座以文化底蘊為魂、千年古城為核,街巷空間為經,交通路網為緯的現代城市圖景在蘇州大地鋪展。
以人民為中心,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
今年6月1日起,《蘇州市城市更新條例》正式施行。《條例》不僅從規劃和計劃、項目實施、保障措施、監督管理等方面明確了蘇州城市更新的范圍和要求,還創新設置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低效產業用地更新兩個特別規定,為規范和促進蘇州城市更新活動提供法治保障。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2021年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以來,蘇州以“微更新、漸進式”為核心理念,聚焦歷史文化保護與民生改善協同發展,形成了一系列全國示范性成果。探索老菜場更新的“市集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爭取中長期低息貸款支持古城保護、積極引導城市微更新、支持存量建筑功能轉換5項做法入選住建部可復制清單,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項目、十全街片區綜合更新提升項目入選住建部典型案例。今年,蘇州又成功入選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
近日,姑蘇區北五涇浜20號等8個老舊小區及周邊區域改造工程正式開工。本次改造涉及建筑總面積超10萬平方米,將通過精細化改造,讓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老住區,逐步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近年來,蘇州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建設棚改安置房超過18萬套。同時,蘇州積極謀劃推動城中村改造,姑蘇區小河浜、城灣等多個地塊的協議搬遷工作啟動,幾十年的老問題得以推動解決。市區首批35個拆除新建類項目已完成搬遷16502戶,首批項目爭取到671.5億元中央借款支持。
電梯能實現智能呼梯,減少居民等待時間;全屋配置智慧中樞系統,串聯中央空調、地暖與新風系統,搭配場景化燈光控制,實現一鍵歸家、一鍵離家等模式;中央立體水庭營造沉浸式垂直森林景觀……走進相城經開區的蠡堂森嶼小區,智慧化、品質化的氣息撲面而來。
城市住宅是人居環境和城市空間品質提升的重要載體和關鍵要素。蘇州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推動建設高品質住宅,支持城鄉居民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要求,積極探索推動“智能建造+智慧品質+全生命周期”的“兩智一全”住宅這一蘇州的“好房子”建設,制定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實施“一片區一方案”,并通過優化規劃設計條件、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實行物業優質優價等激勵措施,引導開發企業“一項目一策”推出適老、友好、健康、智慧等不同特色住宅產品,不斷提升市民居住品質。
生態優先,高水平優化功能品質
夏日炎炎,走進姑蘇區景德路雍熙寺弄,兩個精巧雅致的小花園格外引人注目。月季花、山茶花、常春藤等各類花木爭相吐翠,與充滿蘇式風情的古樸巷弄相映成趣。枇杷樹上掛著的“同心結”又透著清新與溫情。
這是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打造的“花潤萬家——社區同心花園”文明實踐項目。兩年多來,7個社區“同心花園”已經落成,今年計劃建設50個“同心花園”,通過增加“花量花色”,讓居民享受家門口的美好生活。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針一樣精細。”近年來,蘇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認真傾聽市民意見建議,加強景觀修復和休閑功能植入,塑造高品質的公共開放空間。
在古典園林保護修復方面,蘇州先后公布4批《蘇州園林名錄》共108處園林,完成對可園、塔影園、南半園等12處園林的保護修復;推進“數字園林”建設,打造蘇州園林全景數字模型、建筑數字模型等數字產品;發布《蘇州園林分類管理辦法》,以法規護航文化遺產保護。
聚焦“公園城市”建設,在建成全國唯一“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群”,獲評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首批美麗山水城市基礎上,蘇州系統推進“生態筑城、綠道連城、公園融城、樂享園林、蘇式生活”五大行動,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25平方米。
城市建設歸根結底是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解決城市部分街道空間存在交通安全隱患、功能不完善、與周邊空間缺乏協同等問題和短板,蘇州制定了《蘇州市建設以人為本的街道空間實施方案》,從“所有人”的行為和需求特征出發,將需求落實到街道場景中,提升人性化體驗,推動了上塘線廣濟橋下橋洞空間更新、軌交6號線拙政園蘇博站、市立醫院環路項目等一批項目實施落地。
在臨近地鐵口的小區圍墻上多開一扇門,讓居民每天少走1公里;“撫平”馬路牙子,患者從下車到診室不用再跨臺階;閑置綠地被打造成口袋公園,既扮靚了街景,又能方便過往市民歇腳……這些微改造或許并不起眼,但能實實在在方便市民,更是以人為本理念的生動寫照。
把“高度”寫進規劃、“溫度”落在建設、“精度”嵌入治理,下一步蘇州將繼續用實際行動回答:唯有以人民為中心,把城市當作生命體精雕細琢,才能讓每一位居住者、旅行者、創業者深切感受到“人間天堂”的福氣與溫度。
蘇報記者 彭化成 璩介力 凌欣煒
《蘇州日報》2025年07月17日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