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工業園區實驗室里,一項針對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新藥研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這項南京醫科大學李飛教授團隊的突破性成果,在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蘇州)(簡稱“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的精準對接下,以5000萬元的估值成功實現產業化轉型,從實驗室研究數據迎來臨床應用曙光。
高校是科研創新的策源地,也是科技成果的富礦區,然而現實中,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的卻鳳毛麟角。李飛教授團隊的科技成果,也曾一度被“束之高閣”,是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敏銳識別該項科研成果在腦卒中后功能修復和病理性鎮痛方面的優勢,才促成研發團隊與蘇州緣聚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在李飛看來,認知誤區、供需脫節、服務斷層是影響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主要痛點,而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搭建的“一站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臺,有效推動了高校與企業的“雙向奔赴”。
“新藥研發充滿風險,‘先使用后付費’這一創新機制,更具彈性和靈活性,既保障了研發團隊的收益,也為企業緩解了研發過程中的資金負擔。‘概念驗證’則以更加公平公正的姿態打通信任壁壘,搭建研發團隊與企業的橋梁,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李飛介紹,目前南京醫科大學已有一款診斷試劑類產品正在推進,另有幾款神經鎮痛領域的復方制劑也在洽談中,未來將依托中心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走向市場。
歷經多年深耕培育,在生物醫藥領域,園區已形成從實驗研發、中試生產到臨床申報的全鏈條配套。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的“加持”,進一步促進了高校與產業界的無縫對接,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為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增效賦能。
一紙5000萬元的合約,清晰勾勒出“科研創新+機制創新+產業生態”的轉化路徑,既是園區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的實踐標桿,也是更多科研創新落地惠民的先行示范。
編輯 顧雅芳
2025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