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暑意漸濃,孩子們的假期歡樂模式已然開啟。7月初,蘇州工業園區2025年青少年暑托服務正式開啟。作為園區深化民生服務、助力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重要實踐,園區團工委聯合教育局、總工會等部門構建“集中式課程化+分布式活動類+嵌入式行業性”三位一體服務體系,設置212個點位覆蓋功能區、街道、社區及企事業單位,服務超1200戶家庭,其中困境青少年及“小候鳥”群體達400余名,精準破解青年職工家庭暑期照護難題。
政企聯動 溫暖“小候鳥”團圓時光
在勝浦街道西洛巷社區群策職工之家暑托服務點,從全國各地匯聚園區的“小候鳥”正開啟與父母團聚的特別暑假。該服務點由勝浦街道團工委牽頭,聯合蘇州群策科技有限公司及西洛巷社區共同打造,是園區嵌入式行業性暑托點位之一,服務對象為群策科技職工子女,共約20人,其中近80%為暑假來蘇與父母團聚的“小候鳥”。
自7月7日起,該點位連續兩周周一至周五9點至17點開展服務。“前期,我們充分調研了職工需求,最終確定了暑托服務時段。”勝浦街道團工委工作人員說。為讓“小候鳥”度過安全又充實的假期,企業免費提供食宿和活動空間,街道提供火車站接送服務,精心籌備豐富的暑托課程,從蘇式文化體驗到手工制作活動,從武術、電影賞析等特色課程到公益宣傳教育,內容兼顧文化傳承與實踐趣味。
12歲的顏雨軒來自山東菏澤,說起暑托服務期間的日子,她的眼睛亮晶晶的:“以前暑假在家要么寫作業要么看電視,在這兒每天都有新花樣,和同齡人待在一起能收獲更多樂趣。”11歲的崔義昂從安徽宿州來蘇,這是他第一次在暑假來蘇州陪媽媽,非常激動,“媽媽平時上班忙,這次能每天見到她就很開心;我在這里看了歷史電影,感受了蘇州文化,媽媽還帶我逛了園區很多地方,這期課程結束后,我們還準備去坐‘蘇州之眼’,從高空看看這座美麗的城市。”
“‘小候鳥’們平時和父母的溝通交流不多,我們特意安排了系列實踐課程,比如自制花籃、包蘇式小餛飩等,讓‘小候鳥’在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可以將親手制作的禮物送給父母,增加親子間的交流。”街道團工委負責人介紹,點位按1:5比例配備志愿者,全程陪伴孩子們的暑期時光,確保“小候鳥”在暑托服務期間的看護及安全問題。
創新服務 托起新就業群體“穩穩的幸福”
直播鏡頭前的主播、穿梭街巷的網約車司機、爭分奪秒的快遞外賣員……這些新就業群體家庭普遍面臨暑期看護難、親子陪伴少等困境。
唯亭街道在北部市民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的“小新星”暑托點,是43個集中式課程化點位之一,面向周邊社區與新就業群體家庭開放,實現“幼有所托、勞有所安”的雙向奔赴。該點位從7月7日起到8月1日,每周一至周五開課,服務21名二至六年級學生,其中流動兒童7名、新就業群體子女4名,兩類群體占比超50%,其余為雙職工居民子女。街道團工委負責人介紹說:“我們點位在報名時實行分時段報名,新就業群體優先登記;根據該群體人員的需求,我們還特別推出延時服務,方便忙碌家長接領。”
“小新星”暑托點課程圍繞“強國有我、科技園區、幸福唯亭、勵志先鋒”四大主題展開。孩子們在“紅色故事劇場”中厚植家國情懷;走進智能機器人研發中心觸摸科技前沿;探訪草鞋山、姜思序堂等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陣地,了解歷史、傳承非遺;借助“心理健康工坊”“模擬法庭”提升綜合素質。此外,點位還創新設置“桌面美容師”“桶寶守護俠”等20余個“童趣崗位”,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會責任與付出。一位“干飯先鋒隊員”在運送完午餐后感慨道:“原來爸爸在烈日下送完外賣,會流下這么多的汗水。”從“被照顧者”轉變為“服務者”,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掌握生活技能,理解父母辛勞。
直播從業者孔先生表示,“孩子在這里既安全又充實,我們家長很放心,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以前直播時總惦記著獨自在家的孩子,現在看著群里暑托服務點負責人發來的孩子認真吃飯、積極上課的照片,心里踏實多了。11歲的王睿婕是附近青劍湖學校的學生,父母均為新就業群體,她說:“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我在這里能讓他們安心工作,減輕他們的負擔。”另一位學生劉芊慧則表示,在這里既能交好友、學知識,還學會了控制脾氣,比獨自在家更有意義。
據悉,園區已連續6年開展公益暑托服務,充分踐行“公益+志愿”理念,健全完善“基礎保障+個性選擇”雙重供給機制,針對特殊群體推出特色服務,實現覆蓋更精準、課程更具特色、服務更人性化。下一步,園區團工委將持續深化黨群陣地融合,聯動更多社會資源,為青少年打造安全、快樂、有收獲的成長空間,以實際行動擦亮蘇州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溫暖底色。
編輯 朱佳琪
2025年7月22日